2020年4月29日下午,在镇妇联主任兰社红和村主任王书芳的引领下,我来到马庄桥镇后游子庄王治国的家里采访。由于事先约定,本来一直出车在外的王治国早早就在家里等候,一家人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们。
王治国1978年5月出生,中等身材,带一副眼镜。虽不善言谈,但给人一种憨厚热情、和蔼可亲的感觉。
十多年来,老人需要赡养,孩子需要照顾,家里家外主要靠王治国给别人开大货车挣钱来维持。加上妻子寇利苹在市里做点不定时的保洁工作,收入还算可以,一家人其乐融融。
王治国的父亲王银轩多年来患有严重的糖尿病,2017年出现肾功能衰竭、冠心病、严重脑萎缩等十多种并发症,一年之内住了三次院,最后留下了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年痴呆。这种病目前在世界上也是医学难题,没法医治。无奈,王治国只好辞去了开大货车的生计,在家给父亲当起了专职“护工”。父亲出院前医生交代,必须在家做好像在医院一样的专业护理。于是,王治国就请教医护人员慢慢学会了起针、扎针、输液、推拿按摩等。除了诊断、拿药,在家里一般不用再去请医生过来操作。邻居们都说要不是遇上这样好的一个孝顺儿子,后半辈子有老头子受的!
王银轩年轻的时候就脾气暴躁,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张口骂人,动手打人。大病一场后,由于脑部神经受压,经常出现幻觉,不认人,性格变得非常怪癖,打人骂人更是变本加厉。老伴、儿子、孙子孙女甚至儿媳妇都成了他的出气筒。家里的锅碗瓢盆砸了个无数遍;电视节目不如意就砸电视;镜子里见到自己的影子就砸镜子;饭菜不如意就摔碗筷……甚至邻居来串门,也被他劈头盖脸骂走……每每遇到这些尴尬之事,王治国就赶紧去赔礼道歉,以求得人家谅解。村里街坊邻居都知道治国他爹“傻”了,“神经”了,谁也不跟他计较。
是啊,尽管父亲变得这样蛮横无理,王治国在父亲面前仍是笑脸相迎,从未发过脾气,总是和颜悦色的劝解父亲,安慰父亲,尽最大努力来满足父亲在意识不清情况下的各种需求。
据了解,有些家庭遇上老年痴呆、突然变“傻”的老人,子女们生怕老人出门惹祸、迷路丢失,更怕街坊邻居看笑话。大多采取把老人锁在屋里,关在院里的权宜之计。虽一天三顿送吃送喝,但严重束缚了老人的行动,影响了身体康复。由于大多数家庭子女们都在忙于种地打工,挣钱养家,不可能有专人一步不离守护在老人身边。这样处置虽有些不近人情,但也无可厚非。
谈到这里,王治国淡淡一笑说:“那不等于把自己的大人‘囚禁’起来了么?”他接着又说,“老人卧床不起那是没法子了。凡是老人腿脚能跑,就要给他一定的活动空间,不能像‘坐牢’一样把他困起来,那样对老人的康复不利。就像俺爹这情况吧,尽管他的一举一动不近人情,糊里糊涂,但好孬话还能分辨得清。我就采取‘顺’与‘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调理,用温顺的语言渐渐去引导他,用理智的行动慢慢去影响他。一句话,怎样有利于康复就怎样去做。”
父亲除了脑子糊涂、意识不清外,腿脚还算可以。经常想骑一辆三轮车出门转悠,王治国就满足父亲的要求。刚开始在村里村外转,王治国就跟在后边看着。父亲一见有人监视就不高兴,扭头就骂。后来父亲越来越“野”了,越走越远,竟独自骑车去逛县城!最远的还跑到了濮阳黄埔和内黄县的梁庄镇。每次外出,王治国都是先给他装好充足的花销路费,然后再偷偷在后边跟着,一直等老爷子玩尽兴了,才随后偷偷跟着回家。人们开玩笑说,治国给他爹既当保镖,又当侦探。为了有效监视老人,王治国在三轮车上安装了一个可定位的电话手表,以防万一走丢,可及时找回。
父亲出院后,王治国多次要求与父亲住在一起,可父亲就是不同意,非得一个人住。还经常把门锁得死死的,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生怕父亲在屋里出现意外,还在父亲的房间里安装了能与手机连接在一起的摄像头,随时随地能看到父亲的饮食起居和一举一动。父亲的房间里不仅装有空调、电视,还给父亲买来了老年人专用的戏曲音频视频播放机。为父亲想得头头是道。
一直到父亲去年农历九月初二去世,三年多时间王治国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吃上一顿安稳饭。用他母亲陈香桃的话说,黑价白吝儿(当地方言:意为“白天黑夜”)没离过池儿(地方)。
采访中,母亲陈香桃说起儿子王治国来,话语源源不断:“他爹那种孬脾气,俺受了一辈子气。多亏了俺治国,从小到大没跟他爹发过一次急,没跟我红过一次脸。”老人越说越激动:“看见他每次打孩子、骂孩子,我就心疼得要命,偷偷关起门哭。我经常说他爹‘你咋不早点死啊!让孩子也心静心静’。一听这话,俺治国就劝我:‘娘,咱千万不能那样想啊!俺爹把我养大不容易,再难伺候那也是俺爹啊!’”
王治国说:“俺爹脑子糊涂不能怪他,那是病在发作,所以不能像对待正常人一样的思维去理解。他打也好,骂也好,我只是笑笑,从不计较。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盼望俺爹多跟俺几年。”
王治国认为,孝顺老人就得事事让他开心,光吃好的,穿好的是远远不够的。精神上的满足比物质上的富有更加重要。只有不违背老人的意愿,让老人开开心心过好后半生才算是尽孝的真实意义。
朴实无华语言的背后,道出了当儿子的一片难能可贵的孝心。
文:张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