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孝乡清丰,就流传着一位孝敬婆婆的好媳妇,一提起她,十里八村没有一个不翘起大拇指,没有一个不称赞的。她就是大流乡郭村的王丽娜,要说她的孝老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2011年农历四月,王丽娜与爱人穆晓飞喜结连理。初为人妇的她,用心爱着家里的每一个人。上世纪九十年代,穆晓飞的父母响应“外学张家港,内学大流乡”的号召,搭建起鸡棚,大力发展饲养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达到占地十多亩的规模。为了让家人安心事业,王丽娜不声不响地承担起了所有家务。
每天早上,王丽娜6点钟准时起床,着手准备一家人的早餐。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刚开始的时候,丽娜早上也是起不来,于是,她在床头放了闹钟,只要一听见铃响,立马就神经质似的坐起来。有时候,午夜梦回,也是潜意识地先去看时间。有人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如今,王丽娜早已习惯了早起,无论春夏秋冬,每日的晨曦里,总是第一个映着她的身影。
王丽娜的婆婆喜欢吃土豆丝,她就开始学着做。最初自己不会切丝,就用擦丝器擦。可是,婆婆嫌不好吃。为了能让婆婆满意,她拿起刀,开始学切。削过皮的土豆很滑,拿在手中,跟泥鳅似的,刀也不怎么听使唤,切出来的土豆丝,也是长短、粗细不一。为了练好刀工,王丽娜还不时向邻居们请教。如今,她已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飞刀手了。
2019年的农历十一月份,王丽娜的婆婆不慎摔倒,造成右臂骨折。在婆婆住院治疗的那一个月里,王丽娜是家里医院两边跑。她婚后生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大的7岁,小的4岁,婆婆受伤之前,老大由婆婆帮忙带。婆婆受伤之后,照顾两个未成年孩子的重担就全落在了王丽娜一个人身上。穆晓飞还有一个年迈的奶奶,如今已是80岁高龄。母亲受伤那会儿,爱人穆晓飞的手臂也受了伤,鸡棚里还有三万多只鸡,每天需要上水上料。要料理这一大摊子事儿,非铁布衫不行。王丽娜凭着自己练就的一身硬功夫,硬是拿下来了。
那段时间,王丽娜早上比以往起得更早,晚上比以往睡得更晚。为了给婆婆补充营养,她一大早跑到集市上去买排骨,伺候老人和孩子吃完早饭,就骑着电动车,提着饭盒,匆匆去医院照顾婆婆。当时虽然是冬天,可王丽娜每天坚持给婆婆换洗衣服,洗头、洗脸、剪指甲,更是她每天的必修课。
为了不让婆婆担心鸡棚,打理好医院的杂事,王丽娜又匆匆赶回去,到鸡棚帮忙上水上料。傍晚,又匆匆返回医院去陪婆婆。爱人穆晓飞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婆婆出院回家之后,王丽娜更是像亲闺女一样照顾着婆婆的饮食起居。王丽娜原是在乡里做销售的,自从婆婆受伤之后,她就直接辞去了工作,回来专心照顾。每天晚上,除了将全家待洗的衣服收集到手下。做饭前,更是征询婆婆与奶奶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洗手做羹汤。
为了让婆婆的胳膊赶快好起来,王丽娜从饮食到日常,都处处注意。凡是重活儿、累活儿,都不让婆婆搭手,甚至孩子也不肯让婆婆帮忙带。每次外出买菜,也会挑着奶奶婆婆喜欢的零食带些回来。婆婆自然也是懂得的,她将儿媳的这份好,默默地记在心里。
古语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王丽娜的婆婆当年也曾因为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偏瘫老人,被乡里评为孝老模范。她任劳任怨、不离不弃的先进事迹,也曾在乡邻间广为流传。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王丽娜踏着婆婆当年的脚印,一步一步丈量着她的光阴。婆婆说:“这么多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吵过一次架,从来没有红过一次脸。丽娜这孩子也懂事,有啥事都是商量着来。对我和她奶奶都很好,啥时候赶集去了,都要问一问我们要捎啥不。每天,单想着给她奶奶屋的暖瓶里装水呢……”
有人说,使你感到累的,往往不是远方,而是藏在你鞋里的一粒沙。王丽娜用全部的爱演绎着生命的精彩,用勤劳的身影抒写着孝老爱亲的风景。
文/曹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