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这段话出自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我们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着眼于文化在党和国家建设事业中、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深远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早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就指出,“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正式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定的“四个自信”。2019年在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总书记在参观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时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被明确写入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深层支撑作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现实生活中,文化融入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成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价值。从“龙的传人”到“种花家”的昵称,从火到海外的英歌舞到国潮顶流的马面裙,中华文化及于器物、见于形象、关乎人心,始终发挥着塑造生命和社会、凝聚民族和国家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国家版本馆落成启用,《复兴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觉醒年代》《城中之城》《我的阿勒泰》等富有鲜明时代主题和中式审美的热剧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平台都广受好评……这些凝聚并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为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提供精神滋养和奋进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奋进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在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把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融入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本期特约专家:杨志超 兰州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