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网络中国节网络中国节
【网络中国节 • 七夕】七夕的起源与习俗
发布时间:2024/8/9 10:05:25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关闭本页]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七夕节到来之际,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七夕节的起源与诗意。

 

01 传说由来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大东》里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最早出现“牵牛”、“织女”二词的记载,但没有故事因素。据考证,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是以牛郎织女为题材而情节又较为完整且最早的作品。曹丕《燕歌行》也有“牵牛织女遥相望”之句。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载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荆楚岁时记》中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记载就较为完整而更富有神话意味:“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又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至此,这个富有神话色彩的爱情悲剧故事才归于完整。

 

02七夕习俗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拜魁星,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古代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在七夕这天拜祭,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闽东一带读书人崇敬魁星,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

晒书晒衣,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03诗意七夕 

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从古至今,有很多诗句在表达着爱与思念。句句不提爱,句句皆是爱。这就是专属于中国人的浪漫——风雅含蓄却也极致热烈。

 

04 时代意义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七夕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信仰、情感操守和伦理道德,古典诗词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湛的人文意蕴,赋予七夕节巨大的文化魅力。古往今来,七夕诗词或清丽或婉约或恬淡或浓烈,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演绎成佳话美谈,缠绵成旷世经典,诗词不仅为七夕节增添了无限光彩,而且为七夕节注入了无尽情愫。漫步历史长廊,人们在古典诗词中品味七夕;置身当下现实,人们也应在开卷读诗乃至铺纸写诗中传承七夕。无论读诗还是写诗,都是在感受文化绵延,也都是在参与文化赓传。

中共清丰县委宣传部/清丰县融媒体中心 豫ICP备202102292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2000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032 版权所有 清丰网
举报电话:0393-7239188 举报邮箱:qingfengwok@126.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