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纵横新闻纵横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千年史书石凿刻
发布时间:2020/5/12 8:11:13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关闭本页]

太行巍峨,黄河奔腾,三晋大地15.67万平方公里表里山河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上下五千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历史长卷由此铺陈开来,古城大同写下绚烂的一笔。

大同原名平城,公元398年,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迁都于此。公元460年,文成帝拓跋濬接受高僧昙曜建议,“于京城西武周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拉开了云冈石窟百年营造的序幕,成就了一部横亘在天地间、雕刻在山崖上的北魏史书。

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云冈石窟,就文物保护工作进行调研。穿越千年四季轮转,纵横古今神州大地,云冈石窟见证历史,也演绎着新的传奇。

千年文化之交融

走进云冈石窟这部千年史书,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通过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记录,依稀能还原万人出工的壮阔场景。

从空间维度上看,云冈石窟坐落于大同市城西十六公里的武周山南麓,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254个洞窟、1100多个佛龛、59000余尊造像,雕刻面积18000余万平方米。

然而,云冈石窟的恢弘却不止于此。它的壮阔在于更大的空间,一个开放包容、中外交汇、民族融合的大文化空间。

站在亚欧文化交流的版图上看,云冈石窟正处于两个历史契机的交汇处。山峦之中,匠人们日复一日,凿壁摩崖的敲击声此起彼伏;远方的丝绸之路,僧人们长途跋涉,把犍陀罗佛教传入中原。二者的相遇催化了中西艺术的交流碰撞,也成就了云冈石窟独特的文化特征。

“开放交融”是云冈石窟最鲜明的文化特征,汇合南北艺术,聚集东西文明,融合鲜卑与汉族,云冈石窟谱写着文化交融的壮丽史诗,也塑造出独有的“国际范儿”。

这里既有胡风胡韵的面容雕刻,又有着西域风情的纹样装饰,既有“帝佛合一”的皇室气象,又有“二佛并坐”的独特造像。在这里,标志着希腊文明的罗马廊柱、代表着印度文明的建筑形式,以及波斯文明和巴比伦文明的文化遗存,共同铸就了一座兼收并蓄的艺术殿堂。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文明的交流互鉴。

2018年6月,他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提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几个月后,他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在取“天下大同”之名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集历史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艺术文化之大成,千百年来不断进行着文化交融的生动实践,奏响西天梵音的华夏乐章。

千年文明之传承

阅读云冈石窟这部石头史书,一锤一斧记录着千年石窟文明。

从时间维度看云冈石窟,虽然开凿前后历时只有60余年,但其创造的文明成果历经千年传承发展,至今仍有着深远影响。

它在自然本土中孕育,又在民族交融中升华,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塑造着后世的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

标志着民族融合的初步实现,云冈石窟不仅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文明融合的结晶,更是民族团结的艺术象征和永恒丰碑;开启了佛教艺术本土化的篇章,云冈石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也为后世所继承。

代表着公元5世纪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云冈石窟引领后世的石窟艺术,发挥着独特的美学价值。云冈石窟诞生的“褒衣博带”,确立了北传佛教的中国范式;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得到广泛应用。经历了初期昙曜五窟的浑厚质朴,走过了鼎盛阶段雍容自信的富丽堂皇,最终来到晚期小窟小龛的秀骨清像,后代艺术家从前辈们的历史遗存中撷取启迪与灵感,再以世世代代的熏陶,岁岁年年的洗礼,日日夜夜的追寻,汇聚成云冈石窟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所思所行。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他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云冈石窟里石雕的神态生动如初,一眼千年,宛若初见。

千年文物之保护

1500多年过去,多少繁华烟云都入了土,现在的云冈石窟依然保持着一个特别身份——历史文物。不仅在中国,它还有一个国际“户口”—— 世界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云冈石窟文物保护工作,1952年设置专门保护机构;1961年3月,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云冈石窟研究院借助数字技术进行保护开发,古人让云冈石窟“永世长存”的梦想如今成为了现实。日前,云冈石窟推出“云旅游”,只要拿起手机就能身临其境全景漫游。三维“数字档案”实现“一触千年”,作为“网红”的云冈石窟走上网络,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之美。 

文物是凝固的历史,也是文化和文明的载体。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道。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这些复苏的文物于无声中讲述前世今生,正如延续中华文明的灿烂星火,照亮来路,也必将昭示未来。

文物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沉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云冈石窟,作为联通古今的桥梁,提供了解码文化自信的历史答案。这份底气,来自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智慧创造,来自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中华民族,正因为这样气度和襟怀,吐纳万千,气势如虹。


中共清丰县委宣传部/清丰县融媒体中心 豫ICP备202102292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2000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032 版权所有 清丰网
举报电话:0393-7239188 举报邮箱:qingfengwok@126.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