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做法由《改革内参》向全国推介
12月8日,记者自清丰县获悉,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的《改革内参》,日前刊发《抢抓历史机遇 实施供水“四化” 让丹江水甜到百姓心坎里》一文,向全国推介清丰县探索实施供水“四化”新路径,在全省率先实现丹江水全域通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清丰县积极探索农村供水新思路,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提档升级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统筹利用县域各类水资源,科学谋划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挖掘用水、护水、节水潜力,让全县17个乡镇503个行政村的72万群众尝到优质丹江水的“甜头”,走出了一条“生态受保护、群众享实惠、服务提质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该县创新性做法多次受到国家、省、市表扬。
下好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先手棋。鉴于黄河水源饮水距离远、输送成本高、季节影响大、水量不稳定等不利因素,经过统筹考虑,该县作出选用丹江水作为地表水水源的决定。在此基础上,该县算好民生、生态、经济“三本账”,深刻把握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民生工程实质,树立“高标准就是节约”理念,建立台账、定期研判、督导推进,做到配套工程一次性高标准投入到位,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浪费。
打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主动仗。在推进农村供水“四化”过程中,清丰县积极拓宽筹资渠道,打好破解资金攻坚战。同时,按照“以点带面,逐步铺开”的渐进式供水思路,选取试点、探索创新,敢于突破、树立样板,为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积累了可复制的推广经验。此后,在试点成功基础上,该县全面拉开供水项目建设序幕,依托现有供水厂管连16个供水厂,135个单村或联村供水站的县、乡、村三级供水网络组建完成,全县日供水能力达到7万吨,其中农村3万余吨,实现了城乡群众饮水“同源、同网、同质”。
出好管水用水节水组合拳。成立清丰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办公室,强化运行监管,鼓励建立集信息采集处理、控制自动化、远程视频监控、综合数据库存储、运行调度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管理智慧系统,优化“县级调度中心+乡级客服中心”管理架构,确保丹江水“引得来”“管得好”。同时,按照“用活地表水、节约地下水、保障饮用水、治理黑臭水”思路,实施水资源调配工程,推动生产生活用水由地下水向地表水、引江(河)水和中水转变,年回收利用中水近300万吨,回用率达33.8%;完善河道联防联控、生态流量保障、黑臭水体监管、生活污水监测等机制,开展河道垃圾和沿河粪污清理、农村坑塘和超采区治理四个专项行动,全面提高水资源生态涵养水平,年生态补水量达700万吨。(濮阳日报记者 李振涛 通讯员 陈磊 王世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