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进基层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进基层
理论创新的科学内涵与根本要求
发布时间:2023/3/17 17:26:33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关闭本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强调:“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正确理解和把握理论创新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对于推进新时代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

何为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分析和理论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出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出新的理性升华。

一般来说,理论创新是对原有理论体系或思想观念的新突破,是对原有理论和方法的新修正和新发展。理论创新总体而言具有三种方式: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前人完全没有提出过的新思想、新观点;把前人的观点综合起来并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具有创新价值的观点;把前人观点结合新的实践赋予其新的内涵并用不同语言作出新的概括。

  二

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史。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

  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百年来,“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党领导人民在推进伟大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新时代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要求。

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应时而生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经历了一百多年艰辛发展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求我们的理论必须充分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理论只有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时代要求、展示时代精华,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棵“理论之树”永葆常青。

反映社会现实。理论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理论的来源。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去亲口品一品、尝一尝。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之树常青的根源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之树常青。反映现实、聚焦现实,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内在奥秘。

顺应人民要求。理论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还要反映作为实践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因此,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解决人民群众的困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采用通俗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理论走出书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群众所认同、所掌握,并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坚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经历了170多年的发展历程,正是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也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自身也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类实践没有止境,科学理论的发展也没有止境。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与时俱进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继续进行艰辛探索,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作者:韩振峰,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来源:光明日报

中共清丰县委宣传部/清丰县融媒体中心 豫ICP备202102292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2000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032 版权所有 清丰网
举报电话:0393-7239188 举报邮箱:qingfengwok@126.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