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主题
“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本期节目讲述“创新”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价值与作用,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论述。
第一部分:什么是创新
主持人康辉:
学习思想,领悟经典,感受平语近人。欢迎您收看《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我是主持人康辉。
首先欢迎今天来到节目现场的所有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的讲话、论述、文章当中,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高到什么程度呢?超过千次。这个词就是“创新”。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频频谈创新、事事讲创新、处处谋创新。那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创新”这样一个主题,通过解读习近平喜欢的典故,我们来深入地领会在创新领域,总书记是如何带头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敢为人先的。
好,现在让我们掌声有请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建宁教授。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大家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也面临新问题新挑战,面临国内的改革攻坚、高质量发展,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保持战略定力和信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关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有许多重要和精彩的论述。请问大家,听过哪些总书记关于创新的金句呢?
观众:
我记得有一句是“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
观众:
“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今天我们这一集就聚焦“创新”,围绕“创新”这个主题,我们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创新;第二,为什么要创新;第三,怎样创新。到底什么是创新呢?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段短片。
总书记原音短片一: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说,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
主持人康辉:
刚刚我们听到的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段话,是在2014年6月9号,他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讲的。这段话里,总书记有三处用典,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有一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那么这一句典出何处,又有怎样的含义呢?现在我们有请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为大家讲解。
经典释义人康震: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文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周,虽然只不过是过去时候的一个小国,过去的一个旧邦,但是它的使命却是要不断地革新,不断地走向创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易经》,意思是说大自然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处世也应该如天道一样,追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呢,出自《礼记》的《大学》,意思是说只有不间断地,日日、月月、年年地革新,事物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这隐喻着人类的文明、发展和创造才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在这方面,东汉著名的造纸的专家蔡伦,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蔡伦出身非常贫寒,所以很小的时候,就入宫做了宦官。后来被提升为尚方令,主要是掌管宫里边的手工作坊,监督各种器械和各种御用品的制造。那么造纸就是尚方令管辖的项目之一。应该说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麻纸。但是这个纸啊,非常粗糙,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研发出新一代的纸张,就成为了一个很迫切的问题。那么蔡伦应该说经常到处寻访造纸所需要的原材料。在他看来,树皮、碎布、破旧的渔网等等,都是制作纸张的材料。经过反复的试验、研制,那么最终呢,蔡伦终于制造出了质量优良的纸张,不仅使用起来很方便,而且成本也很低,普及起来非常方便。所以后世呢,就尊蔡伦为造纸的祖师,而且把他造的纸称为“蔡侯纸”。应该说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无上的智慧与创新的能力,而且这种创新和智慧,对中国和世界的文明,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三句话一并引用,是在鼓励和倡导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以古代的圣贤为榜样,不断地创新,努力地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地、不懈地奋斗。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谢谢康震老师的释义。
什么是创新?
第一,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在中国古代,从思想学术到文学艺术,从四大发明到万里长城,创造了伟大成就。在当代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蛟龙”“北斗”“天宫”“天眼”“墨子”“悟空”等一大批科研成果相继问世,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更是引人瞩目。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活力,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创造了伟大奇迹。
第二,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伟大奇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所取得的。
第三,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关于厦航合资经营的改革实践,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马上就办”以及后来浙江形成的“最多跑一次”等工作要求,就充分体现了敢为人先、求真务实的改革创新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发力。习近平总书记谋划和部署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都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实践,新时代改革创新的新进展。而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更是集中展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018年10月23日,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
总书记同期声:“衷心地感谢你们,我也相信你们又会重整行装再出发,又会到需要你们的地方去。功不可没、劳苦功高,而且这就是你们人生的价值,要为自己感到自豪,我们也为你们感到自豪。一个国家筚路蓝缕,坎坷奋进到今天这一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你们这是最形象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一国两制’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港珠澳大桥,这条长达55公里的海上巨龙,屹立在波澜壮阔的伶仃洋上。在8年的建设之路上,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6.7公里的隧道是当今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为实现超长沉管隧道这一创想,团队尝试与外国公司技术合作,但是10多亿元的高价远远超出了团队的预期。中国工程师们在这一刻深刻地意识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建设是一条创新之路,必定困难重重。
尹海卿同期声(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副总经理):“这个隧道在海中要5公里多,那么两头安过来以后中间要对接,安装的精度,我们要求的是,跟设计的主线不能超过5厘米。”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看似小小的一段管节,实际上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重量将近八万吨,光是将其移动就要动用一个舰队的力量。而中国筑桥团队,不仅要移动这一巨物,还要让它在海底对接,用工程师的话来说,这样的操作难度不亚于在海底穿针。
海上“搭积木”,海底“穿针线”。大到一座人工岛的搭建,小到每一个钢筋的焊接,港珠澳大桥创新项目超过了1000多个,创新工法40多项,形成了63份技术标准,获得了600多项技术专利。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不仅仅是中国工程师自主创新和勤劳汗水的结晶,也是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创新是居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特征。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段总书记的原音短片。
第二部分:为什么要创新
总书记原音短片二:
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墨经》中写道,“力,形之所以奋也”,就是说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经典释义人康震:
大家刚刚看到的这段原音短片,有两段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
第一段是2018年5月28日,习总书记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一段讲话。
第二段呢,是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在第一段讲话里,习总书记引用了一句典故:“力,形之所以奋也。”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著名的墨家著作《墨经》。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力,这个力量的力,是使得物体的运动发生转移和变化的手段。这对“力”的概念,做出了一个非常朴素的界定。《墨经》是一部非常伟大的著作,内容非常丰富,用我们现在的目光来看,里边包含有大量的哲学、物理学、数学等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此外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记录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比如说宋代的沈括,非常著名的一本书《梦溪笔谈》,明代的宋应星所写的《天工开物》。所有这些书籍里边,所记载的中国古代的科技,对中国古代的文明的发展、繁荣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那么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史上,还有许多的能工巧匠。譬如说三国时代魏国的扶风人马钧,就是一位能工巧匠。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机械制造师和发明家。马钧这个人很有意思,他自幼家境贫寒,读的书少,不大会讲话。可是这样的人善于思考,精于巧思,勤于动手,注重实践,特别喜欢钻研机械工程方面的事,所以有“天下之名巧”的称誉。
他到底有哪些机械工程方面的发明创造呢?我跟大家说一说。
他改进了当时的织绫机,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纺织机,提高的功效有四到五倍。他还发明了一种灌溉的水车,这种水车叫翻车。它最大的功能是能够把水从低处提到高处。大家要注意,我们现在把水从低处翻到高处,那要靠泵,要靠水电。但在当时,纯粹利用的是工程机械。将原来水车的功效提高了数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农田水利工具之一。你看看,居然有这样一位奇妙的人才,是一位发明家、机械工程专家。
因此我们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就引用了刚才我们所说到的《墨经》当中的“力,形之所以奋也”这句话,用以强调和凸显科技创新,对于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持人康辉:
谢谢康震教授。正像康震教授刚刚讲到的,总书记引用“力,形之所以奋也”这句话,是在再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也在强调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是第一动力。如果这个动力不足,或者是没有这个动力的话,那么中国号巨轮的前行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接下来继续请思想解读人郭建宁教授给大家讲解。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接下来我们主要讲,为什么要创新。历史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单就经济总量来论,一个民族的强盛也不能单就人口规模、领土幅员的多寡来定。近现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科技创新实力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立足自主创新。我们以C919大飞机为例,让中国自己制造的大飞机飞上蓝天,是国家意志、人民期盼,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决策。
刚才讲了航空,现在我们来讲航天。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一辈子与卫星打交道,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就说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在那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孙家栋等老一代的航天人,通过自己的奋斗向世界证明,中国人也完全有能力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首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创新是动力源。
其次,创新是解决大而不强的关键。由大国到强国,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就必须依靠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
再次,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绝不能成了“卡脖子”的问题,绝不能受制于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就是要把创新放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今天的中国,创新是一个前沿的热门的话题,社会各界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同学特别地关注。
今天在我们的现场,请来了一位中学的思政课教师。我很想知道,也很想听一听,我们的思政课老师在课堂上是怎样给同学们讲创新的。
师文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我想作为中学思政课的教师,中学思政课从两个方面对创新有所涉及:
第一方面呢,是讲创新。教材里有很多关于创新的知识来作为教学内容。
第二个方面呢,是创新讲。也就是说我们讲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来更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首先,比如说现在的高一年级,在去年十一假期的时候,我们布置的假期作业是让他们以红色文化之旅,来作为主题设计一条文化游览线路。同学们的热情非常高,作业的完成度也特别好。
第二点,是我们想要主动地引进来。人大附中和海淀区税务局联合举办了第一届“海税杯”青少年税收海报设计大赛。在这里呢,我带来了两幅,分别是一等奖和二等奖的获奖作品,我觉得这两幅海报非常明显也非常清晰地表达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第三点,我们不仅要引进来,还要推动学生走出去,去投身去拥抱社会大课堂。因此,在进行高中政治生活的教学时,我们组织了模拟政协的活动,让学生学习去如何进行参政议政,学生的表现也特别好。通过参与到参政议政的群体中,我觉得学生要比单纯地在课堂上学习,感受到了更大的责任感,也有更大的收获。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好,谢谢师老师的分享。强调创新发展、创新驱动,主要是要解决发展动力不足和发展方式转换的问题。只有创新,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面对世界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面对国内发展方式的转换,我们怎么创新?接下来就让我们再看一段总书记的原音短片。
第三部分:怎样创新
总书记原音短片三: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经典释义人康震:
大家刚刚看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原音短片,是2018年5月28日,习总书记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一段讲话。在这段讲话里边,总书记引用了一句典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句话出自屈原的《楚辞·离骚》。它的意思就是说,说到底这都是我自己心甘情愿,我愿意去追求的理想。为了这样的追求,哪怕献上我的生命,我都在所不惜。这里所说的“九死”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所以我们从这里边就能看得出来,屈原是一个为了理想连生命都不吝惜的,这样一个意志非常坚定的人。
到了明朝,又出现了这样一个人,为了一种神奇的药材,也是“虽九死其犹未悔”。故事的发生具体时间呢,是在明朝的嘉靖年间。在湖北蕲春,有这样一位药师,听说在北方有一种神奇的药材,名叫曼陀罗花。于是,他不辞辛苦,离开家乡,来到北方,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这种曼陀罗花。原来根据医书上的记载,食用了这种曼陀罗花之后,人就会头晕目眩。为了要知道这种药材的本性,他亲自尝试,食用之后,确实是头晕目眩。那么根据现在药理学的分析,这种曼陀罗花,的的确确有刺激大脑兴奋的作用,同时,对于神经末梢也有麻痹的作用。那么这位亲自食用、尝试曼陀罗花的药师,到底是谁呢?他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药圣”的李时珍。他所撰著的《本草纲目》一书,至今仍然是我国医药宝库当中一份宝贵的遗产,也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系统的总结,对于人类近代的科学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所以我们说,如果要创新就必须要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这样一种决心,只有这样一种决心,才能克服艰难险阻,才能不惧怕失败,才能最终走向成功的顶点。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谢谢康震教授。接下来我们主要讲,怎样创新。“创新从来就是九死一生”,一位科学家就曾经这样说过。即使是最成功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十个设想,能够取得成功的,也不到一个。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提取青蒿素就经历了190多次失败,才取得了成功。这样的情况,在科学实验中并不罕见,北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杨长风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的总设计师。我国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具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经历了服务国内到服务亚太到走向全球。这个过程十分艰难。杨长风和他的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变成了现实。
杨长风同期声:“北斗系统是我们国家时空安全的一个命脉,只有这个东西在自己的手上以后,才能不会受控于人。”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的北斗、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唯有北斗系统,不仅可以知道“我在哪”,还能告诉别人“我在哪”,凭借的就是北斗系统创新的短报文功能。如今在救援、渔业等领域,北斗已广泛使用,而在这背后凝聚着中国北斗人,几十年来坚持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的不懈努力。创新可以让自己成为巨人,面向未来,北斗还在创造更多的可能。
主持人康辉:
观众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节目的现场,特别邀请到了杨长风先生,掌声欢迎他。杨总师,您好!
杨总师,我们完成了全球组网部署,这到底意味着什么?那从老百姓的体验来讲,我们会感觉到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杨长风:
工作更便捷,生活也更方便。我们大家一出去以后,尤其是一些“路痴”,你就可以点一下导航仪,你需要到哪个地方去,就很容易了。比方说还有我们这些老人,我们老人他需要整个的健康状态的监控。我们用我们的北斗以后,他就可以利用我们的短报文和定位的情况,以及把他相关的信息,可以实时地传递到我们的医疗监控中心。包括我们的小孩,在幼儿园或者在学校,你就可以实时地知道他在学校的状态、在幼儿园的状态等等这些。我觉得只要你想到了,可能都可以用我们的北斗来做到。
主持人康辉:
自主创新当中我们会强调关键核心技术,还会强调关键核心技术当中的那些关键核心部件。在北斗系统当中,我们知道那个芯片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那也是我们自主创新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
杨长风:
对,就是这么小的一个芯片,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体积小、功耗小,而且呢,成本相对来说,你批量有了以后,它就低。国外引进的时候是两千块钱,目前的我们这个成本就是六块钱,而且是变成了规模化应用。
主持人康辉:
现在是国外来买我们的芯片了。
杨长风:
对,国外来买我们的。应该说我们的芯片的发展,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实现了我们一个历史性的跨越。这个跨越实际上带来了我们国家的整个的产业化、规模化的一种使用。
主持人康辉:
我觉得放在手里其实非常小,但是分量十足。我们知道,北斗系统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团队,因为它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技术人员,共同去完成这样重要的任务。所以,今天我们也在节目现场,请到了几位观众,他们和杨总师一样都来自北斗团队,掌声欢迎他们。一水儿的年轻人我发现。
杨长风:
大概我们的北斗团队在32岁左右。
主持人康辉:
平均年龄32岁左右。
每一个岗位都有这个岗位特殊的创新需求,也有创新的难题。所以,可能每一位北斗人心中,也对于创新有很多的酸甜苦辣。我们今天也请各位北斗人跟大家分享一下。
尹相原(北斗发射场系统青年代表):
说到发射场的创新,可以说是跟北斗系统密不可分。以前呢,我们每次测试发射一发火箭,大概需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自从开始北斗的大规模组网任务之后,我们每年需要发射的卫星数量一下子增长了好几倍。但是,我们的人员数量一个也没有增加,这给我们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创新。我们大胆地进行探索,把每发火箭的测试发射流程,压到了17天左右。同时,我们也把原来一次只能进行一发火箭的测试发射,改成了每次可以三发火箭同时进场,两个工位轮流发射,把每年的发射频率,一下子提高到了至少是15次,然后2018年更是破纪录地达到了17次,2018年全国的发射一共是34次,我们占了一半。然后北斗卫星迄今为止全部都是在我们西昌发射场发射升空的。我们发射场也把北斗卫星发射得百分之百成功,可以说是创造了航天的奇迹。
主持人康辉:
谢谢!高密度的成功发射,才保证了我们可以小步快跑。
杨长风:
对。
王丹(北斗卫星系统青年代表):
举个例子,其实北斗三号卫星上有很多的创新,杨总讲的都是大点,我们讲一个卫星的小点。要想导航信号的连续稳定运行,星上必须同时有两台原子钟同时工作,如果一台失效,要立即切换到另外一台。通过无缝切换技术,实现了仅用20皮秒就可以无缝切换的能力。要知道,1皮秒相当于一万亿分之一秒。这项技术现在也是处于国际领先。其实对于我们用户来讲,它可以保证导航信号在你接收的时候,是稳定、连续、无间断的,所以用户体验感,才会有一个“好”字。
主持人康辉:
所以就像您说的,可能那种借鉴的创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我们自主创新就是自己可以成为巨人。我也借您的这个名字,来祝愿每一个北斗人,我们所有的这些科技工作者,都能够乘长风破万里浪。
杨长风:
谢谢!
主持人康辉:
好,那我们继续请我们的思想解读人郭建宁教授来给大家做讲解。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年,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元勋,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充分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两弹一星”精神。而今天,以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家,还有“北斗”“蛟龙”“天宫”“探月”等科研团队,他们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攻坚克难,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家国情怀。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充分说明了问题与创新的内在关联,我们就是要聚焦国内的改革发展,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回答人民之问;就是要围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时代前沿,回答时代之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发展进步的源头活水。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以明德引领风尚,勇于创新、勇攀高峰,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主持人康辉:
非常感谢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郭建宁教授、经典释义人康震教授带来的精彩讲解。新时代“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新时代,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都是奋斗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把创新作为我们的目标、方向,让我们共同用创新智慧来领航中国,行稳致远。
亲爱的朋友们,在节目的最后,让我们一起重温、一起诵读经典篇章,我们再一次去领悟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伟大创新精神。
【经典诵读环节】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稿)
视频链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225/c1001-32036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