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先比先争先 共铸清丰崛起之路
——学习鲁西南三市崛起感悟
濮阳市《决策参考》第26期刊发了《跳出濮阳看濮阳 制造强市开新局》调研报告,市委、县委主要领导均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学先进、找差距、谋发展。县委办公室迅速行动,9月5日召开了专题学习研讨会,围绕学习鲁西南三市崛起,清丰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开展了一次思想大解放、头脑真风暴。
一、要学好先进经验
坚定战略方向,壮大龙头产业。枣庄市立足产业优势,将锂电作为首位产业扶持培育,培育千亿级锂电产业,打造“中国北方锂电之都”;济宁市把制造强市作为首位战略,高端装备产业以产品智能化、配套本地化为主攻方向已突破千亿产业集群;菏泽市把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工作为产业发展核心,全力打造现代医药港,构筑了“一港四园、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加大创新投入,赋能产业升级。济宁市坚持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一年时间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4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幅全省第1位;菏泽市在全国首创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离岸创新平台模式,先后在上海、北京、苏州设立离岸创新中心,借别人的田育菏泽的苗。山东精进电动注重前瞻性研判行业趋势,研发的方导体电机制造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提升了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总成系统领域自主可控和创新发展能力。务实工作作风,激发创业活力。枣庄市打造“本解决·枣满意”平台,设立“问题汇集、分流交办、督查研判、回访评价”全周期闭环管理运行机制,压实市县镇三级干部责任;济宁市深化“干部助企攀登”,选派810名干部脱产驻企、挂职,成立干部队伍建设指挥部,健全完善干部执行力档案管理办法,实行ABCD四档管理,设立干部工作实效合账,用好用活正负面典型,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鲁西南三市之所以能够强势崛起,发展势头迅猛,既有方针政策制定之准、又有创新思想引领之先、还有干事创业作风之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鲁西南三市的成功崛起,既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学习榜样,也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了成功经验。
二、要正视短板弱项
一是转型升级步伐缓慢。高质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时代主题,我县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足。产业层次偏低。我县食用菌产业多以鲜品及简单烘干等低附加值环节为主,产业层次不高、产业效益偏低,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问题突出。企业创新能力偏弱。我县家居产业、食品加工业等,研发投入力度不够强,科技水平不够高,很难形成市场占有率高和科技含量高的优势品牌产品。动能转换亟待加速。我县在产品研发经费支出、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创新还没有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二是发展环境亟待优化。在发展环境工作中,我县仍然面临着硬件环境待优化、软件环境待改善的紧迫任务。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上,仍存在发展愿望强烈但创新意识不足、发展目标远大但前瞻意识不足、战略机遇叠加但开放意识不足、外部形势严峻但危机意识不足、追求规模数量但质量意识不足等思想观念的束缚。干部素质亟待提高。一些党员干部对上级政策理解不透彻,缺乏很好的落地实施模式及有效举措。基础设施配套滞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短板弱项较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均衡度不高,农村人居环境有待改善,新型城镇化的着重点还在城区,县城与乡镇之间空间、产业一体布局融合发展的格局尚没有完全形成。三是要素供给不足。人才短缺、金融不活、土地紧张等问题成为禁锢经济发展的难题。高端优质人才短缺。科研机构稀缺,人才供给能力有限,特别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端人才以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性人才严重不足。现代金融服务滞后。融资渠道单一、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致使企业融资难问题客观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发展。此外,政府债务负担沉重也使得一些地方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不同程度影响了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建设用地供给紧张。在建设用地供给中,供应紧张与用地粗放并存。
三、要强力逆势崛起
一是创新求变。一要搭建一批创新平台。积极对接国家、省战略科技力量,聚焦绿色家居、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领域,加快家居产业园“绿岛”环境治理平台、食用菌加工中试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新纺科技、中坤实业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二要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科创型小微企业增量提质行动,提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三要汇聚一流创新人才。通过深入开展“濮上英才”计划、“头雁”培育项目,完善人才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招才难、留才难问题。二是开放合作。一要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优惠政策,对税收贡献率大的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等,实行“一事一议”,加大相关优惠政策倾斜力度。二要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充分发挥驻地招商小分队、六个产业招商专班、产业链“三长制”等招商机制作用,围绕“四新两能”及三大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招大引强,为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三要持续优化环境。持续开展“放管服效”改革、营商环境领域干部作风整治,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营造亲商、爱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三是作风过硬。一要持续推进能力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比武大提升”活动,推动广大干部能力大提升、作风新转变、工作高质量。二要提升党员干部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学经济、懂经济、抓经济,努力成为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注重市场主导、政策引领、杠杆撬动相结合。三要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强化责任意识,树立结果导向,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