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这段话出自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命根子”为比喻强调了耕地对我国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表明了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坚定决心,并对各地保护耕地提出明确要求。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作为人口大国,我们必须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这是关系到民生保障和国家安全的大事。因此,实现粮食稳产增产至关重要。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它的面积大小和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可以说,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耕地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时,我国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质量不高,超过一半的耕地靠天收。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是稀缺资源。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建设用地需求增大,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现象,导致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威胁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
“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法治建设,严格划定耕地保护红线,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保耕地数量、提耕地质量、管耕地用途、挖耕地潜力,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484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我们更要时刻紧绷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在耕地保护上实行党政同责,强化执法监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同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本期解读:陈锐海 央广网评论员